【文化长廊】杨文礼:家趣(“趣”文化系列之三)

《漆水微刊》ID:qswk866 感谢关注
家 趣
作者:杨文礼
人只要降生到这个世界,就与家结下不解之缘。
家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古代生产力低下,豕为私有财产开始之一,又为古代社会家畜的代表,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有的社会学家认为,人类家庭与社会的起源是同步的。人类幼年至少有6至8年的依靠父母时期,这是形成和维系家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不在于人的生物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文化性,而人的生活习性和智能,在3岁前形成50%,6岁前又形成30%。家庭就是人的社会化基地,这也是家庭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家庭的产生,汉代学者郑玄说:“天地初分之后,遂皇之时,则有夫妇。”许多古书中都有“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的说法。即由燧人氏时代开始有夫妇关系,到伏羲氏时代有嫁娶之礼,大约是我们祖先逐渐摆脱动物性家庭,演进为文化性、社会性的人类家庭的过程。嫁娶之礼,意味着建立婚姻家庭关系已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模式和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了。中国古代的家庭,经过了漫长的童年和少年期,到了春秋战国,广大的个体小家庭终于逐渐从宗族共同体中游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和社会单位,它显示古代家庭从此进入成年期。秦汉属于小家族家庭制度时期,魏晋至隋唐为大家族家庭制度时期,宋至明清则是大家族家庭制度衰落时期。
在现代汉语辞典里,家的定义就是一句话:本人和共同生活的眷属的固定住所、住处。但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家的概念涵盖着整个人生。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文字学家说家是宝盖下面养着一群猪;文学家说家是一只船、一个温暖的港湾、一方永远的岸。还有人讲,贫困时,家是一个窝;战争中,家是一副箩筐、一根扁担;动乱时,家是一汪平静的清泉,又是一座精神的圣殿;上山下乡时,家是远离“文攻武卫”的世外桃源;太平时,家是一座博物馆,又是一个加油站;孤独时,家是黑夜里的北斗星,又是沙漠中的绿洲;富裕时,家是一贴清醒剂;归西时,家是驶向彼岸的此岸,是通往来世的港湾。家是一种文化;家是一段时光;家是一种情怀……千万个人有千万个说法。对家怎么比喻都有欠缺,对家怎么赞扬都不过分,对家怎么表述都难尽其意。
纵然家有千种意味万种风情,我认为家的根本在于亲情。我出生在小县城,高中毕业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搬过五次家,总共盖过十七间房子,曾有过很大的院子,但这些记忆日渐模糊了,作为家,只有一点刻骨铭心,就是父母在哪家就在哪。上学、插队自不必说,家就是自己温暖的被窝,可口的饭食,彰显天性、本性的伊甸园;在门外工作后,家成为自己时时刻刻魂绕梦牵的地方。每次回家探亲离开时,不敢回头看望,每次都是父母站在大门口,目送到儿子看不见,又心送千里。特别是父母年迈体弱后,每次分别都有可能是永别。男儿有泪不轻弹,我是1米80的大汉,每次都是强忍泪水,心在流血。古人云,父母在,不远行。当今是开放的社会,谁能做到这点?2002年腊月,父母在九天之内手拉手地与我们永别了。有几年,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茫然不知家在何处。老房子、窑洞都在,院子花木依旧,但父母的家,我们兄弟姐妹共同的家,已不复存在。由于父母的辞世,家乡从此变为故乡。我们亲情还在,父母的家分化为我们各自的家,父母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我们的血脉也将通过子孙得以延伸。只有亲情在,家就在;因为有了家,我们灵魂不灭;因为有了家,我们死而犹生。只有亲情建构的家才是永恒的家,才是精神和灵魂的家园。
中国古人造字,用房屋和财产来指示会意家,是有深刻意义的。尽管人们说,家不是房屋,不是彩电,不是物质财富堆砌起来的空间;“有钱能使鬼推磨”,却唯独买不到亲情,买不到家;但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家庭”,“家”与“庭”的结合体。家侧重于亲情,侧重于精神上的;庭侧重于财产,侧重于物质上的。从当前社会来看,后者比起前者,绝不是微不足道的补充。恩格斯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讲到,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秘密,人们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才能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劳有所食,住有所居,幼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这是人们共同的祈盼和奋斗的目标。任何社会,任何政府,解决不好“庭”的问题,“家”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精神的“家”必须附丽于物质的“庭”,才能构成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细胞。只有构建好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结构完好、坚韧不破,社会就不至于面临崩溃的绝境。人们为“家庭”而进行的一切努力、一切奋斗、一切牺牲都是必须的有意义的。
我们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在本质都是寻家盼归地漂在岁月之河的漂泊者。寻找温馨的港湾,寻找永恒的彼岸,寻找自己心灵安宁的家园,就是人类的宿命。佛家说:“佛在心中”,家也正是如此。
如果精神不灭,我们就永远在回家的路上;假如灵魂不死,家就在心中。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杨文礼,陕西志丹人,长期从事教研行政工作。发表诗歌、小说、散文300余篇,发表论文140篇,与人合作、参撰、参编的专著、教材以及论文集、诗集正式出版的有60余部。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散文学会会员,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
作者往期文章回顾——
【文化长廊】杨文礼:墙趣(“趣”文化系列之二)【文化长廊】窑趣(“趣”散文系列之一)(文/杨文礼)【散文园地】月趣(作者/杨文礼)【诗词园地】杨文礼:古风一组
《漆水微刊》与您相约
《漆水微刊》投稿须知
1.作者来稿须为原创首发,内容健康,积极,有正能量,拒绝反动、色情等低俗题材的稿件,拒绝一稿多投,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2.来稿以附件形式发指定邮箱,文后须附150字以内作者简介,以及生活照一张。文章配图,鼓励作者自己提供。
3.投稿10天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4.投稿需加主编微信,以便发放文章稿酬。稿酬从赞赏金中提取,以红包形式发放,一周内赞赏70%归作者,30%留平台运作,赞赏低于十元不予发放。
5.单篇文章阅读量超过五百,平台奖励作者10元。
《漆水微刊》编辑部
你若喜欢,就点个在看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万创散文网 » 【文化长廊】杨文礼:家趣(“趣”文化系列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