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食是会意字。从“人”从“良”。“良”表示长久,“人”与“良”合起来表示维持人一生的东西。本义:粮,饭。
《说文》:“食,一米也。从皀亼声。或說亼皀也。凡食之属皆从食。”这里皀和亼都读jí音,皀是指稻谷的香气,也有一粒的意思,亼通“集”。《说文》对“食”这样解释:一粒米,字形采用“皀”作形旁,采用“亼(jí)”做声旁,也有人说用 “亼”“皀”会意,所有与食相关的字,都采用“食”。
食的字形从甲骨文到小篆基本一致,从隶书到楷书则把食字写成现在的字形。
其实“食”字的读音除了shí之外,还有sì和yì音。yì音用于古代人名。现代汉语中,shí音是名词,字义是食物(包括饭食),shí音是动词时是吃的意思;sì音是动词,有给人吃、供养之意,后作“饲”。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一箪(dān)食(sì),食在这里是饭的意思,名词词性,为何要读sì而不读shí呢?原来,旧时名词的“食”指一切食物时,读shí;专指饭时,读sì。所以箪食瓢饮、箪食壶浆、箪食豆羹、弊衣箪食,都读sì音。
孔子关于祭祀时对食物的要求和饮食的规矩有深刻的论述:《论语·乡党第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意思是:粮食越精细越好,鱼和肉切得越细越好。饭变质、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颜色不好,不吃。味道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不是按照正确切割的肉,不吃。没有适当的调味品,不吃。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粮食。只有酒没有限量,但不能喝醉乱性。从市场买来的酒和干肉,不吃。每餐都要有姜,但不可多吃。祭祀的肉,不能过夜。祭祀后的肉,不能超过三天,超出三天,就不能再吃了。这段话生动地刻画出孔子的饮食态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们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饮食文化和烹调技艺是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数千年来积累了丰富且精湛烹调技艺,如:煎、炒、烹、炸、酱、焖、炖,蒸、煮、煲、汆、烧、烤、烩,爆、熘、煸、炝、熏、蜜、卤、拌、腌、腊、晒、泡等等,上百种之多,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湘菜、闽菜、徽菜、浙菜。而全国各地的名小吃更是不胜枚举。
常用词语:饮食、吞食、食禄、食言、废寝忘食、自食其力等等。
请欣赏“食”字书法作品:
撰文:曹善华
书法作品及范字书写图片提供:曹善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万创散文网 » 民以“食”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