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课文都是好文章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至暗时刻里的高光时刻——读《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没有退秦师这件事,我们一定不知道烛之武。不像李白、苏轼等人,有的是趣事,有的是佳句,从哪个角度检索,都可以找到他们。与相当于干着弼马温这项工作的烛之武有关的,只有退秦师这件事。
他在历史上留下的话也只有几句而已,但就这几句话,彰显了他的智慧与风采,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就这几句话,使其名声赫赫,永垂不朽。
郑国是春秋时期的小国,小国要想生存,便只能周旋于大国之间,这当然是很伤脑子又很无奈的一件事。都说弱国无外交,但仔细想来,既然是弱国,比拳头硬不行,似乎也只能靠外交。既无外交,又不得不靠外交。弱国的生存处境可谓艰难。这不,贡献了成语“秦晋之好”的晋文公和秦穆公就来围困郑国了。《烛之武退秦师》开篇“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一个“围”字,便把险恶局势写得明明白白。围困,围困,因为被“围”,所以生存空间狭小,所以呼吸困难。郑国窒息般的压力可想而知。没办法,谁让你郑国得罪过人家晋文公重耳呢。
郑国得罪晋国有两个原因。公元前637年,晋国的流亡公子重耳经过郑国,郑文公不识货,对其傲慢无礼。没想到下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36年,重耳便做了中原大国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看人看不准是容易出问题的,何况这个郑文公还长着一双狗眼把人家重耳看得那么低呢。至于第二个原因说郑国依附于晋时又冲楚国抛媚眼的骑墙行为惹人讨厌,就有些没意思了。虽说晋国和楚国是仇人,一部春秋史,倒有半部是晋楚的争霸史。但郑国作为小弟,不这样跟胳膊粗拳头硬的大哥们送秋波示好,又能怎么样呢?不过这些理由都不重要,现在是公元前630年,我晋国地盘大,兵又多,最近士兵们又闲着没啥事儿,我就约上秦国带兵过来打你郑国权当锻炼身体了,你有意见么?有意见你打我呀?
我相信郑文公此时一定肠子都悔青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其实当时郑文公的手下叔詹提醒过郑文公,让他对重耳好一点儿,但郑文公迷之自信,就是不听。叔詹说那你就杀了他,以绝后患。但郑文公迷之傻缺,就是不听。此时晋文公派人喊话给郑文公让他把叔詹交出来,但郑文公迷之豪横,就是不听。每次读《左传》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笑出来,这个郑文公还真是可爱呀。称呼他郑不听可能更贴切一些。叔詹这人非常讲究,见国君这样保全自己,便主动请缨去见晋文公。
晋文公命人架起锅来,就等着叔詹来了烹了他。叔詹不慌不忙,他大义凛然地说他有话讲。他说能看出您的不凡是智慧,能为国家慷慨赴死是忠诚。他抓住鼎耳,对着苍天大声呼喊:“杀了我吧,让我告诉天下人,以智慧和忠诚报效国家的,跟我同样下场。”说完就要跳进鼎里。晋文公为之动容,将其释放,并命人以极高的礼节送其回国。郑文公看到叔詹平安归来,以为郑国没事儿了,非常高兴。没想到叔詹还带来了晋文公的一句话:“让你们国君来见我,我要当面羞辱他。”自信、傻缺、豪横的郑文公这才傻眼了。所幸他的大夫中还有一个慧眼识珠的佚之狐。
佚之狐为他推荐了七十多岁的马倌(圉正,养马的官员)烛之武。佚之狐没说烛之武才能如何,他只是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一个“必”字,说明了烛之武的能力,当然也说明了佚之狐的眼力。郑不听这次没有不听,因为烛之武已经是他唯一的希望。他赶紧去找烛之武,但烛老头儿却不无埋怨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就更不中用了。”郑文公当然知道烛之武是在怨自己没有早些发现他的本事,让他屈身养马。但大敌当前,也只能低声求人。权力就要失去时,笑容就要从脸上绽放开来。他说:“我没能早重用您,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求您,这确实是我这个寡德之人的错。但若郑国真的亡了,对您也没啥好处呀。”烛之武这才接了这一单,事关国家安危的天大的一单。
郑国君臣上下,朝野内外,都把目光聚焦到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头儿身上。老头儿趁着夜色坐着筐从郑国城楼上下来,“夜缒而出”四个字,极显当时形势的危急。黑云压城,一片肃杀。烛之武可以拨云见日,为郑国赢来和平么?
下面就到了文章的精华部分,烛之武对秦穆公说了大概一百五十个字。原文如下: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看烛之武上来就说“郑既知亡矣”,轻描淡写,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那意思我们是死定了,但临死前还是想简单帮您算笔账。凭这份淡定就知是一位高手。如果烛之武大谈两国之前有多和睦以博好感,大谈郑国如何如何可怜以博同情,不仅掉价,还很难取得突破。君不见周星驰导演的电影《功夫》中鳄鱼帮帮主就是在跟斧头帮的头目攀交情时被砍死的么?烛之武先将郑国置于死地,然后再求生,实在是不简单。
这段话一共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亡郑利晋,于秦无益。烛之武说如果灭郑对您有好处,那就劳烦您动手灭了我们。能把让对方灭了自己这件事说得如此不卑不亢清新脱俗的,放眼古今,估计也只有烛之武烛老头儿一人了。
第二层意思:补充给养,存郑有利。烛之武描绘的愿景相当不错,渴了累了,您就找郑国。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郑国的。不是每一个对秦有利的国家都叫郑国。郑国,您值得拥有。
这两层意思不能颠倒顺序,必须这么说,您不是帮着晋灭郑么?这对您有啥好处?您试试别灭我们,我们对您其实好处多多。按理说到这里也就可以了,足以劝退秦师了。但秦师退了,还有晋国的大军呢?何况与郑国有矛盾的也主要是晋国,秦国只是过来助拳的。所以还必须得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得说服秦穆公帮助自己守城。
第三层意思:晋国无德,早晚坑你。晋文公之前的晋惠公确实品质一般。秦穆公曾助晋惠公登上宝座,晋惠公本来承诺秦穆公事成后给秦国一块儿地,结果一坐上宝座就不认账了,这就是文中的“朝济而夕设版焉”。还有晋国曾经闹灾荒,晋惠公请求秦穆公开仓卖粮,秦穆公同意了。可是等秦国闹灾荒,秦穆公请求晋惠公开仓卖粮时,晋惠公非但不卖,还趁人之危,发兵攻打秦国。你说这人是不是有点儿缺?烛之武借题发挥,不惜危言耸听。他说晋国贪得无厌,占领了我们,一定还得去侵略你们。这番话杀人诛心,真是厉害。
三层意思合到一起就是若灭亡郑国,往后余生,吃亏是你,倒霉是你,四季悲催是你,助攻晋国走上巅峰,也是你。最后的“唯君图之”四个字更是语重心长,像一位慈祥睿智的班主任老师在对秦穆公这位莽撞无知的同学循循善诱。
果不其然,秦穆公一点就透,不仅撤军,还派三位大夫帮郑国守城。晋文公孤掌难鸣,也撤军而去。郑国之困得解,烛之武大功告成。佚之狐没有看错人,整个郑国没有托付错人。
烛之武既勇敢又富有智慧。担当大任,从容不迫,真是令人敬服。看他对形势判断之清晰,对诸侯国之间矛盾的洞察之犀利,对秦穆公为人性情的把握之准确,样样高级,件件通透。未出郑国已然成竹在胸,一到秦穆公面前便如庖丁解牛那样出入其间,游刃有余。然后善刀而藏,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又如一位世外高人,神龙夭矫,吞云吐雾,却又见首不见尾。令人神往之至。
而这位世外高人说的却是最实诚的话。
想起三国时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后,吴国赵咨访魏。曹丕问赵咨你们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赵咨说是雄略之主。曹丕问什么是雄略之主。赵咨不卑不亢地说虎视天下是雄心,屈身陛下是谋略。那意思我们吴王并不是不如你,接受你的册封只是权宜之计罢了。这跟烛之武说的如果灭我们对你们有利,你来灭好了,多么相似呀。
另一位三国人物蜀国邓芝也非常实诚。孙权对蜀使邓芝说等将来灭了曹魏,我们吴就和你们蜀共分天下。邓芝说天无二日,士无二主,若真灭了曹魏,咱们两家就该敲起战鼓来一争雌雄了。
原来,最好的说客往往是那些说实诚话的人。在这个世上,谁不喜欢实诚人呢?
“黑云压城城欲摧”,在小小郑国被两个大国围困的至暗时刻,七十多岁的烛之武以自己的一张嘴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并照亮了当时的整个郑国。
这是口才的胜利,也是魅力的胜利。我相信秦穆公一定会被这位有担当有智慧的老人征服。
王维在其《夷门歌》中写道:“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侯嬴献计,信陵君这才得以窃符救赵;烛之武赴秦营,这才得以保全郑国。他们一生都只做成了一件大事,但凭这一件大事,便足以青史留名,死而无憾。
谁都不想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总有一些人能在暗夜里发出自己的生命之光,璀璨夺目的生命之光,我管这种人叫做人杰。
2021.3.17(图片选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万创散文网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课文都是好文章之《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