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我们读世界】我的《送东阳马生序》 )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郭凤祥,六零后。供职于梅河口市翰林学校,爱好文学,愿以我手写我心,圆一个文学梦想。
 
元末明初的宋濂给他的同乡马君则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勉励后生学子刻苦勤学,成为勉励代代学人刻苦求学,以苦为乐的典范。其实,若论求学之苦,我自认为不在宋濂之下。
小时候,我随姥姥在乡下生活。那时,乡下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上学应该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尽管条件艰苦,国家还是号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让孩子们都有书读,都有学上。在办学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人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硬是办起了很多所学校。甚至为了方便交通,附近的几个生产小队更是齐心合力合办一所学校。教室是生产队的磨坊改成的。桌椅、黑板是队长带领社员叔叔、伯伯上山砍回来的杨木、松木,用最笨的手锯一块一块破成的木板子做成的。
记得,我们的桌椅是先在地上钉上两高两低的木桩,然后再将木板放到高低木桩上铺好钉牢。这样高的就是课桌,矮的就是凳子。因为教室不够用,我们学校采取上下午轮流上学办法。低年级上午上学,下午在家自习。高年级上午在家自习,下午到校上课。难以想象的是,就这一个教室还得安排两个年级同时上课。
两个年级的学生从教室中间分开,背对背。这不单单是因为教室不够用,还因为教师也不够用,一个老师得交几个年级的课。所以,在一个教室上课的两个年级是头半节课老师在这头给一年级上课,后背的二年级学生就得自习,等着老师给这边上完课布置好作业,再过来给他们上课。后来,大队建起了砖瓦校舍,开始集中办学。公社调来了几个教师,加上本大队抽调的有文化的青年做教师,办学条件总算改善了。
集中办学,我们就得到离家8里多路的余家大队上学。那时,因为小的缘故,总觉得8里路真的好远好远。每逢暴雨连天,我们的教室就会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课没法上了,校长就让我们放学回家。一听说放学后回家,孩子们可高兴坏了。大部分孩子都像我这样没有雨具。怎么办呢?我们就把鞋子、衣裤脱下来塞进书包里,只穿个裤头,光着脚丫,抱着书包顶着大雨,往家里一路狂奔。
脚下是马车积年碾压的两条垄沟道,我们就沿着垄沟的脊背使劲跑。由于是黄泥道,加上雨水浇灌,所以脚下滑溜得很,一不小心就得跌倒。爬起来一看,同学们都都还没有跟上来,我已经身处一片坟茔地。隆起的土包在暴雨下和我一样承受着雨水的洗礼。一道闪电,伴着咔嚓的雷声,坟茔地里闪着刺目的蓝光,仿佛那里面的鬼神走了出来,在暴雨下狰狞着呲目嚎叫。我吓得像丢了魂一样拔腿就跑。忘记了跌倒摔伤、磕破皮肤、流血不止和疼痛。跑着跑着,我又跌倒了。我还没忘记不让书包里的书和衣服、鞋子弄湿,使劲地抱着书包。又跌到,又磕破了鼻子,而两只手仍旧死死地抱着书包。一路跑着,不知跌倒多少次,腿上、胳膊上、脸上的血和着雨水不停地流淌。

姥姥顶着雨站在河边小桥上,远远地呼唤着我的小名,听到姥姥的呼唤,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合着雨水、身上的血水一起流到脚下的泥水里……直到今天,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迎着狂风暴雨,穿越松树林中的坟茔地,抱着书包奔跑在乡间的黄泥岗上的情景。
乡下的教学条件和各个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决定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只能是走走停停、磕磕绊绊,能够一口气读完小学的占多数,能够接着读初中的占少数,能够读完高中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我算幸运的,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是几经周折总算上了勉强考上了高中。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高中二年的时候,我利用暑假的到一个工地打工,挣了200元钱。我用这钱做底,征得家长的同意,继续读书备战高考。为节省开销,我每顿只喝2分钱一碗的菜汤和5分钱一个的苞米饼子,每天三点起床到教室学习。
春节那一天,回到家过年。窗外的爆竹声声,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倒像炸响在我心上的霹雳,我感到了无限的痛楚。我的心中想到的是学习,眼前的这番欢乐热闹与我没有任何关系。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给父亲留下一封信,悄悄离开家门回到了学校。为了不打搅他人,我把自己关在教室里,把从家里带来的馒头和咸菜放在暖气片上。饿了就啃口馒头就口咸菜,渴了就喝口暖气水。晚上就把两个课桌并联起来,把棉袄盖在脚上,头枕着书本睡。
约好的同班复读生孔清章过了正月初六就来学校和我一起学习,可是到正月十二这一天才来。正月十五的晚上,万家灯火,爆竹声声,校园外洋溢着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我们不由地放下书本,向窗外望去。孔清章禁不住流下了思乡的眼泪,他哽咽道:“将来有一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今天的情景……”
当我坐在宽敞舒适的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我目睹学生家长车接车送孩子的时候,当我看到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学楼里,无忧无虑地静心读书的时候。对比宋濂之谓马生一代人享有的“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和我当年求学读书的境况是何等的相像!
我在想,当年的我,以及和我同龄的那一代人求学是艰难的。我们的求学经历如同宋濂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没有什么两样。
今天,我们依然学习这篇古文,实质还是通过了解古人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古人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其中的种种艰辛,令人慨叹之余,应该能够继续激励后人刻苦、勤奋、虚心学习,如此,我们的教育大有希望,我们的后代大有希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万创散文网 »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我们读世界】我的《送东阳马生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