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可以继承曹操 曹操继承人为什么选曹丕

网友提问:

曹操建立曹魏,为何只传几代就迅速衰落?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吗?

优质回答:

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因为创建者是曹操,后世史家多称曹魏。

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国祚确实最短的,只传了三代、五位皇帝就宣告灭亡,仅仅历时46年。

曹魏为什么衰落如此的快,难道是曹操选择接班人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吗?其实不然。

先说说曹操的接班人——魏文帝曹丕

曹操选择曹丕,因为曹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文武双全、雄才大略、治国有方。

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

曹丕六岁时学会了射箭,八岁时学会骑马, 十岁开始就随父亲南征北战,长时间的军旅生活不但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让他更有政治头脑,提高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军事上曹丕即位后有五大建树:

一、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二、曹丕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在牵招、梁习等将领的努力下多次击败鲜卑。

三、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汉宜都太守孟达,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

四、三次亲征东吴,虽然没有取得太大战果,从气势上压倒了东吴,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五、以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以臧霸、孙观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政治上严禁官宦干政,不再让宦官担任中常侍,改由知识分子(士人)担任。

同时他还改革两汉的察举制,建立了九品中正制,统一了选拔官吏的标准,澄清了吏治。

经济上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继续贯彻屯田制,保持了魏国经济繁荣,使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

文化上,他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提倡百花齐放,大兴儒学。

在巩固政权上,他在任用司马懿的同时,又时刻对他保持一定的警惕,如自己亲自带兵打仗,让司马懿担任留守。

即使在临终托孤时,也没有让此重任完全交给司马懿,而是让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和司马懿共同辅佐自己的长子,皇位继承人曹叡。

私德方面,他善待曾经跟自己争夺继承权的曹植,没有进行清算,还有比自己小20多岁的小弟曹干。

曹丕去世时主张后事简办,“不树不坟,”,不让自己的嫔妃为其殉葬、守灵,让她们各自回家。

无论从哪方面看,曹丕都是一个合格接班人,是帝王中少有的明君、贤君和有作为的政治家。

如果曹丕是个庸才,他不会让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顺利完成政权更迭,作为曹魏政权的第一代皇帝,曹丕是合格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曹魏还如此短命?

曹丕在位时间太短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承丞相位,称魏王,在当年十一月受禅称帝。

此刻的曹丕刚刚33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本来可以大展宏图,巩固统治,将所有影响曹魏政权稳定的势力全部铲除,好好培养接班人,保证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能顺利交接,让曹魏江山得以延续。

可是英雄命短、天妒英才,曹丕在黄初七年(226年)就撒手人寰,病逝于洛阳,时年只有39周岁。

上天给他的时间太短了,不到六年;如此仓促,让他根本来不及完成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以至于他死后大权落入野心家司马懿手中,为曹魏的灭亡埋下伏笔。

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

曹魏政权的短命,跟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犹豫也有很大关系。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上面还有个哥哥曹昂,按照嫡长子继承的惯例,是轮不到他的。

但是在征张绣的过程中,由于曹操的一夜风流,让跟随出征的曹昂死于非命。

按说这之后,正妻卞夫人所生的曹丕就是法定接班人。

但是曹操并没有这样的打算,产生了传位给曹冲的想法。

曹冲是小妾环夫人所生,显然有违嫡长子继承的祖制。

曹操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缘故的;因为曹冲聪明伶俐,是个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他不仅聪慧过人,并且天性仁厚爱人,常常为不慎犯了过失的人想方设法脱罪,“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为此,他深得曹操的宠爱。可惜天不遂曹操所愿,曹冲在十三岁时就夭折了。他死后,曹操曾对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下之意是要将曹丕定为接班人了。

可是此后曹操又开始青睐曹植,引发了曹丕、曹植兄弟间的一场夺嫡之战。

曹丕为了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大战中取胜,不得不依靠司马懿。

曹操明白司马懿不是泛泛之辈,对他充满警惕,他曾经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但是曹丕为了争夺继承权,只能依靠司马懿,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司马懿的地位,为其赢得了政治资本,树立了威望,也为其篡夺政权、架空曹叡打下基础。

如果曹操在一开始就坚定不移选择曹丕为接班人,也许曹丕就不会那么依赖司马懿,司马懿就不会尾大不掉,曹魏也许就不会那么短命。

曹家的第三领导人曹叡并不合格

曹丕有十个儿子,但是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没有多大余地,因为其余九个儿子有两个夭折,其他七个儿子也大都短命,没有活过20岁的。

因此曹丕只能将皇位传给嫡长子曹叡,合理合法。

曹叡在接班的时候已经二十二岁,也老大不小了,完全具备了接班资格,历史上这个年龄登基的皇帝数不胜数,根本没有必要托孤。

曹丕之所以托孤,说明他不成熟,不具备接班的条件。

因此在他在位的十六年的后期,大权旁落,司马家族做大做强,将曹魏进一步推向死亡边缘。

曹魏生存环境恶劣,内忧外患

曹魏建立的时候,如果统一天下,曹叡虽然平庸,但也可以做个守成之君,司马懿有野心也不会得逞。

偏偏曹魏成立的时候,四周强敌环伺,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曹魏大多时间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事中度过;而且其内部也不稳定,反朝廷势力蠢蠢欲动、兴风作浪。

西南有蜀汉咄咄逼人;诸葛亮在曹叡即位的第三年(228年)就开始对曹魏发动大规模攻势,短短六年中发动五次北伐。

东南有东吴不断挑衅;东吴也对曹魏发动两次大规模战争,一次是黄初七年(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一次是青龙二年(234年),东吴大军进攻合肥。

东北则有公孙渊闹独立;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并且联合鲜卑,制造动乱。

曹魏内部也不稳定,先后发生了两次叛乱,驻守新城的孟达反叛和西平郡的麴英反叛。

曹魏危机四伏,曹叡靠着司马懿一次次渡过难关,但也让司马懿逐步树立了权威,一步步夺取了军权。

司马懿在对外战争尤其是在对蜀汉的战争中获得了培植个人势力的机会,为灭亡曹魏创造了条件。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36岁的曹叡驾崩,临终将皇位传给与齐王曹芳,托孤曹爽和司马懿。

实事求是地说,曹叡也不是昏君,对司马懿的崛起不是没有警惕,他开始打算立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以托付后事,但是被其拒绝。

他这才转而依靠司马懿,但仍旧让曹爽一同为顾命大臣以牵制司马懿。

曹魏内外交困,曹叡不得不依靠司马懿。

假如曹丕交给儿子曹叡的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或者蜀汉、东吴和公孙渊非常弱小,采取保守战略,对曹魏不构成任何威胁,司马家族的影响也不会扩大那么快,司马懿也没有底气和实力发动高平陵事变,窃取曹魏最高权力。

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才导致曹魏短命。

当然曹丕的政策方针也不能说没有失误,他登基之后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不遗余力削夺藩王权力。

曹魏藩王的权力跟汉朝有天地之差,藩王不但没有治权和兵权,封地还时常变更,举动受到严格监视,

这个政策虽然避免了藩王作乱,但是也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无法对外臣权力实现制衡,在司马懿夺权的时候没有作为。

曹丕削藩的方针没错,错在时机不对,削藩只能在一统天下,政权巩固之后进行,曹丕的削藩显得操之过急。

总的来说,曹操选曹丕接班是没错的,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接班人,而且曹丕也很胜任,只是他太短命,继任者又太无能,将曹操费尽心血建立的政权毁于一旦。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而是曹魏的政治基础不稳,不扎实,反对势力太大了。而且国家政治结构也不稳定,没有忠实的力量支持曹魏政权,继承人短命只是一个方面原因。

曹魏的政治基础不稳

曹操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除了个人的卓越才能之外,关键还在于他的政治旗号,他是为了复兴汉室而起兵的。虽然后人说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奸臣,是为了篡汉,但只要汉献帝还在,天下还是汉朝的。因此投奔他的人很大一部分还是冲着汉献帝这杆大旗的,这就是为什么终曹操一生不敢称帝的原因。

东汉是一个依靠豪强世族统治的国家,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豪强世族势力很大,它们广占良田,拥有城池和武装,而且都在朝中作官,相互之间都还实行联姻。虽然说黄巾起义以来消弱了不少豪强世族的势力,但是天下的大多数资源依然掌控在豪强世族手里。

曹操是宦官的后代,天生的让那些豪强世族看不起,不愿意拥护他,这也是司马懿等人最开始不愿入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啥袁绍受到很多人拥护,就是因为他出生在一个五世三公之家。为啥能力很弱的袁术也敢称帝呢,也在于此!

曹操三番五次的发布求贤令,推行“唯才是举”,也是想改变这种政治结构,让寒门的人多支持他。因此他不惜在铜雀台落成典礼上穿绿袍,因为绿袍是寒族出身的人穿的,红袍是世族出身的人穿的。

曹丕称帝为了获得豪强世族的支持,釆用了陈群提出的“九品正中制”,这等于说是向豪强世族妥协了,用“九品正中制”换取了他的皇帝宝座。这样一来曹丕又得罪了曹操时期提起来的寒族官员,因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出路了。

虽然说曹丕暂时用“九品正中制”换取了豪强世族的支持,但他们在骨子里还是看不起曹魏政权,还是一心想选来一个他们的代言人,于是司马懿就出现了。到了魏明帝曹叡死了以后,原来跟着曹操打天下的那一批寒族将领都死完了,朝中再也没有忠心支持曹魏的政治基础,只剩下豪强世族的人了。

不封王,不封功臣,不利于曹魏的统治

西汉的统治是靠两种力量支持,一个是外戚,一个是功臣,刘邦死后吕后帮他延续了汉朝,吕后死后功臣又帮他延续了汉朝。东汉则是靠外戚和宦官,外戚和宦官轮番上台,保证了每个小皇帝顺利延续。虽然说功臣、外戚和宦官的权力大了都是祸害,但它对政权的稳定同样有功。

曹丕上台后一不封王,二不封功臣,还对他的几个兄弟极力打压,对跟随曹操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也不封侯,这样就没有对曹魏死忠的人,没有利益谁愿意为你出生入死。另外,曹丕为了僻免外戚干政,不重用皇后家外戚,把曹叡的妈都逼死了。到了曹叡时也同样没有重用太后、皇后家的人,因此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反而打的是郭太后的旗号。

因此说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的,分封制不好,可是不分封也不好,秦国速亡与不分封有关,项羽速亡也与大肆分封有关。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封了很多王,结果攘成八王之乱,可是西晋能够延续到东晋,还是靠的是封的王。

曹丕、曹叡短命,曹叡托孤失当

曹丕称帝后只当了七年,四十岁死了。曹叡只当了十三年,三十六岁就死了。两个人总共只当了二十年皇帝,二十年对于一个新王朝来说很快,根本来不及在老百姓中建立威信。比起四百年的大汉实在太短了,所以魏明帝曹叡死的时候,很多汉朝的老臣都还活着,他们都还很想回到汉朝。说白了新王朝建立时间太短,旧势力还没退去,人们对新王朝还没有感情。假设曹叡再多活三十年,那就是司马昭也老死了。

曹叡没有亲儿子,死的时候挑了一个不明不白的养子曹芳,即位时才八岁,这就导致皇太后与小皇帝不亲,不是小皇帝的保护神。曹叡给曹芳留下的托孤大臣只有两个,这明显是个缺陷,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杀了就可以独揽大权。而且这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一个却是没有啥政治才能的草包将军曹爽。结果刚开始曹爽想专权,排挤司马懿,司马懿蛰伏忍让骗过曹爽,最后抓住机会一举发动高平陵政变。如果曹叡留下的托孤大臣是四个,而且政治才能都差不多,司马懿就不敢轻易发动政变。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基本上还算是风平浪静。秦始皇死后,他的皇位由名字读起来像“祸害”的胡亥继续坐着。

这时候有一个叫陈涉的人,突然提出了历史学上著名的“陈涉猜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猜想”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各方人士的普遍关注。人们纷纷投入到这场辩论之中。这场比赛的赛制异常残酷,所有参赛都选手一但参赛,中途无法退出。在辩论当中的失败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归顺胜利者,要么被杀!

这场辩论可谓是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先是陈涉的“无种说”占据上风,然后又是那些六国后裔贵胄们的“有种说”扳了回来,最终结果却由不是王公贵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

有人说刘邦是“赤帝之子”,刘邦他爹却说刘邦是“龙种”。经过这么翻来覆去的辩论,大家都有点糊涂。老是这么乱可不行,刘邦和那些功臣们一商议,必须要有一个标准答案。于是刘邦就和功臣们共同制定了“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约定“国以永存,施及苗裔。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就是说只要大汉帝国存在一天,那帮功臣们的子子孙孙就可以永远享受功臣的待遇。不是老刘家的皇室成员不得封王,不是那帮功臣们的后代不得封侯。谁要是违反了,那大家就一块儿把他咔嚓了!

从此以后,“有种说”便开始成为共识。

等到了汉末的时候,就有人出来质疑这个“有种说”。质疑“有种说”的这个人就是陈琳。

为了驳斥“有种说”,陈琳专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一文。陈琳在文中说曹操是“赘阉遗丑”,尖锐地指出曹操的爷爷是一个阉人。

一个阉人怎么能“有种”?这已经不是在打脸了,而是直接给了曹操一招叶底偷桃。曹操由此决定,不能再扦插繁殖了,一定要种子繁殖才行。

于是曹操就说“吾为周文王矣!”然后效法传说中的“文王百子”,死的活的儿子搞出一大堆儿!为了证明自己“有种”,曹操每征服一个人,就把他家的地亲自耕一遍。弄得张绣那些人心里很不痛快,后果是被张绣给毁了一粒种子。

曹操经过不断地筛选,最终选定了曹丕。曹魏在曹丕的经营下应该说还算不错。曹操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算维护了“有种说”。

这时候司马懿又站了出来,进一步丰富了“有种说”的内容。司马懿虽然认可“有种说”,但是司马懿又提出了他的“优良种子说”。

从曹操到曹丕,再从曹丕到曹叡,尤其是曹叡皇帝宝座还没坐热就撂挑子了。这明显就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嘛!司马懿从曹操、曹丕尤其是曹叡的寿命出发,认为光是产量大还不行,关键还是要看种子是否优良。

曹魏就是这样从曹叡开始,刚发出个芽就凋谢了,然后又处于萌芽状态。而旁边的司马懿势力却是在不断地疯长。这完全没有办法,谁叫司马懿的种子更加优良呢!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其他网友回答

曹魏是曹操依靠镇压东汉黄巾军起义组建起来的军阀势力,通过借用汉献帝的招牌,先后自封丞相、相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灭掉了北方袁绍等军阀,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晚期又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公,建立了国中之国的魏国,东汉王朝已经是魏国一个外壳而已,不久曹操又升级称魏王,曹操死后,太子曹丕继任魏王,随后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彻底撕下了东汉这个包在魏国之上的外套,最终正式建魏称帝,曹丕死后儿子曹睿,曹睿死后,魏国就迅速衰落,其衰落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观,曹氏集团人才在德性人品上良莠不齐。曹操起兵之后,招贤纳士,用人不拘一格,所以大批优秀人才都被聚集到了曹操门下,并且手中有汉献帝这个政治令牌,迅速地成为三足鼎立的头号势力集团,但是曹操手下的大臣才有余徳不足的大有人在,像汉王朝的一些没骨气的二臣贼子都是见风使舵,为了荣华富贵投靠曹操,在曹魏得势的时候,都对曹家忠心耿耿,曹家失势的时候立马就背叛曹魏投靠新主子司马氏,几乎没有人为曹家效忠,司马氏也就没有了任何顾忌。

第二个原因是家风不正,兄弟不和。由于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犹豫不决,一直想废曹丕立曹植为太子,所以就有一批大臣提前扑风作影般的去投靠曹植,并为曹植出谋划额,最终曹丕太子党与曹植势力导致曹魏内部分裂,但最终曹操又没有废曹丕,这直接为曹丕日后打压曹植以及大范围防范皇族,削弱曹氏皇族势力埋下了祸根,曹丕曹睿死后,年幼的曹芳面对司马氏专权,毫无办法,皇族势力弱小没有实权,无力捍卫曹家江山,眼看着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之手。

第三个原因是子孙荒淫短命绝嗣,继位皇帝年幼。曹丕继位后,不顾曹操大丧,就迫不及待的将曹操的侧妃,也就是自己的庶母占为己有,乱人伦灭天理,曹植也是沉迷酒色,最终曹丕在位七年仅四十岁就去曹操那里报到了,曹植也跟着去了。曹家的这种家风,自然也就传染到了继位者魏明帝曹睿身上,曹睿能力不差,驾驭司马氏没有任何问题,但就是因为他继承了父亲曹丕和叔叔曹植沉迷酒色的荒淫传统,一直没有生下男嗣,着急之下,就养了宗族晚辈为嗣,以防不测,这个人就是他的堂侄曹芳,果不其然,曹睿三十六岁就归西了,曹芳此时只有八岁,继位后面对的是包藏祸心的奸臣跟司马懿这样的虎狼权臣,以及那帮毫无实际权势的皇族子弟,曹操时期仅有的几位忠臣也都去世了,幼年的曹芳基本上处于完全孤立状态,恐惧的坐在皇位上,直至被废,眼看着曹魏政权走向了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曹魏三代而败落,和曹操选择接班人有一定关系,但是曹操选择曹丕作为继承人本身并没有问题,因为在曹操的几个儿子里面,曹丕是唯一的选择,如果选择其他人,恐怕曹魏衰败的只会更快。曹植虚而不实,曹彰勇而无谋,曹冲夭而不寿,只有曹丕稳而不躁。如果换做你是曹操,你选择谁来继承呢?对于曹魏的三代而衰,究其原因有三:

一、主君能力的不足

曹丕不失为一位合适的守成之君,但是相对于曹操来讲,其魄力、能力均有所不及,这就导致了很多方面必须依靠他人。而曹操自己就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而曹丕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在军事才能远远不及曹操,其政治才能和司马懿、贾诩等人相比也相距甚远。最明显的例证是,曹操在位时几乎主要的战役都由曹操亲自指挥,而曹丕在位时,战争却已委任将领指挥,自己直接干预不多。

二、曹氏宗族的衰败

不仅君主的能力不足,曹氏宗室的能力也大不如前,到了曹叡托孤的时候,曹氏宗族代表曹爽的能力,和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曹爽的失败标志着曹魏权力彻底从曹氏宗室的手里,交到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手中。

三、世家大族的崛起

曹操一生都在和世家大族作斗争,但是到了晚年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继续斗下去了,因此有所妥协。到了曹丕继位之后,采纳了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的产生,这不得不说是无奈之举,曹丕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曹魏宗室集体的萎靡不振,导致曹丕只有进一步向世家大族妥协。到了魏主曹叡英年早逝后,局势便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就算没有司马懿的司马氏,也会有其他实力强劲的世家大族把曹氏取而代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万创散文网 » 曹丕为什么可以继承曹操 曹操继承人为什么选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