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面对碎片化的时代,如何健康的生活?)

碎片化时代

每天打开电视、电脑,或拿起手机所看到的大部分消息,可能会给我们一种隐隐不安的感觉,有时候甚至让我们感受到难以承受的强烈痛苦。有人说,现在的世界正处于类似新生命孕育和生产的过程中,瓦解和整合的征象并存。而媒体上的众多消息,则栩栩如生地给我们描绘出现今世界的瓦解迹象,从疫情蔓延死亡人数的不断增长到环境危机地区冲突;从种族歧视到恐怖事件;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现今世界不断增多的危机。

No.1
健康是整体神圣的而非碎片化的

美国量子物理学家戴维·约瑟夫·玻姆教授(David Joseph Bohm)曾提出一种说法:危机背后的原因是观念和思想的“破碎化”。他觉得,我们倾向于将事物和学科分门别类这件事虽有必要,但我们却走向了极端,从而导致对问题和自身所处环境的错误认知,认为世界就是由各种独立存在的碎片构成。这种认识,让人身心疲惫,对所发生的众多事情摸不着头绪,甚至会发展出一种“失望与绝望的情感”。

戴维·玻姆在《整体性与隐缠序》(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一书中,结合不同语言的词根,尝试还原某个词语本来的含义。书中有如下例子:health(健康)一词,是根据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意指“whole”(整体的)、“hale”(健壮的)一词而来。也就是说,健康与整体联系紧密。英语“holy”(神圣的),与“whole”(整体的)具有相同的词根。也就是说,日常所追求的神圣感也是基于一种整体感。也就是说“健康”是整体的、神圣的而非支离破碎的。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中认为,按照知识的教导,现代人应该是健康和关注健康的人。“健康代替了拯救”,与中世纪人们关心着灵魂的救赎和追求永恒的事物相对,现代人像基督徒关心“灵魂”一样关心身体的“畸形”、疾病的感染和心理的健康。随着现代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对人的肉体、心理的深入研究,新的疾病不断被发现,新的健康标准不断被制订,相关知识不断被宣传。从而失去了对“生命健康”的整体认知。而印度心灵上师克里希那穆提则在《从破碎到完整——人生的转化》中指出,人类处于混乱和痛苦状态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各种限定,它是支离破碎的、不完整的。在此,我们可以从现代的日常生活中举两个最浅显的列子:
 
No.2
碎片化的生活极易产生消极情绪

当碎片化遇上阅读。阅读在古时是十分风雅的事。古人对书籍是十分尊敬的,他们认为书籍是前人的财富,所以,阅读也颇受重视。在阅读前他们甚至会沐浴、更衣、焚香、净手……而如今,不说这些已被大家感到惊奇的准备工作,就单单只是在生活中,你能看到多少人还捧着书籍,仔细品读的吗?有的怕只是:在闲暇的时间用来打发时光;在枯燥无味的候车时的短暂消遣,阅读就这样被破碎化的。

当碎片化,遇上购物。多年前的我们听见购物是否会特别兴奋?是否会精心打扮,然后光鲜亮丽地出门?而如今,吃饭、学习、工作需一同进行的我们,也许只会捧着手机或坐在电脑前,脑中想着最近的购物狂欢节是哪一天。然后一边忙着手中的事宜,一边刷两下屏幕,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便收藏下来。等空闲时间再和朋友们共同讨论是否该购买。购物就这样被破碎化了。

当碎片化,遇上吃饭。所谓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每人每天必须要做的事。而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已经到了饭点,但自己的一些事情还没有处理好,明明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但手中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当自己正准备享用一份美味的佳肴时,却被叫去做了其他的事。这时你会怎么办呢?我想大概是能一起进行,就一起进行吧:边吃饭边看视频,边吃饭边写工作方案,嘴中嚼着东西也不忘手中摆弄物件。凡事都讲究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吃饭就这样被破碎化了。

No.3
人生没有比健康更珍贵的财富

面对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常常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不得不使许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事,一点一点被碎片化。这样的生活极易让人产生浮躁等消极情绪。在这种纷繁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应采取怎样的途径而健康生活,这是关系到一个人是否活着快乐和幸福的问题。

人只有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灵,才可以保证自身身心的健康。人生活在世上有许多财富,但经上说:“没有一种财富,能胜过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一种快乐,能超过内心的喜悦。”(德 30:16)失去了健康这一财富,其它所有的财富就失去了依存的基础。如果把生命的健康比作1,那么,权势、名誉、地位、金钱、美色等等人世间的一切皆为1后面的0,而离开了1,一切就全归于0。也就是说当我们连生命都不能享用了的时候,还能享用什么呢?可见健康应该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面对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碎片化的时代,快节奏、高效率,脚步匆匆、忙忙碌碌,拼打玩命便成了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家都在忙着追求什么呢?学生为文凭、学位;公务员为职称、晋升、商人为豪宅。为了这没完没了的追求,以及漫无边际的欲望,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忙得与孩子、爱人、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连打个电话都是“长话短说”;甚至忙的睡不上一个安稳觉,甚至抽不出时间去检查一下疲惫的身体!甚至忙的疾病缠身。

事实上,对于一些成功的人士来讲,他的环境、心灵、身体,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改善,反倒是他们,为了金钱,不仅失去了从积累财富中体会快乐的能力,甚至正在丧失从增加的物质财富中找到幸福的能力!儿时的一个小小的礼物,都会让我们欣喜不已,但现在的万贯家财,也不能让我们满意开心,我们正在失去发现幸福、感知快乐的能力!我们得到的,是并不安全的财富,我们失去的是什么?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的心灵正在荒芜,我们的身体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No.4
健康是生命之源、幸福之本

冯骥才曾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在一个人的生活价值中,只有将心灵、生命和自然看得高于其他物质财富,这个人才不至于沦为一个只拥有许多外在财富的植物人。

所以人应该反省: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时间,也就是我们的生命太多地抵押给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财富;如果财富是以牺牲自然、健康、生命、心灵,甚至永生的幸福为代价,那么追求财富又有什么意义?难道人生的意义仅仅在于不断地获取财富?人生的价值只能用成败得失来衡量?为了短暂的成败得失竟然值得舍弃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甚至需宝贵的生命?

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健康尤为可贵。健康是生命之源、幸福之本。一个健康的乞丐远比一个染病的君主幸运,这样简单的道理人人知道。但面对生活中的许多财富,人却非常容易迷失。也许人只有在经历了无情的岁月,生命的气息终于在时间的面前耗尽时,才会觉悟到:人除了道德和罪恶永远与人相随,并终将面对良心的决断和上主的审判外,其他一切财富皆为身外之物。在此,健康的涵义已不仅只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追求人生永恒幸福的总称。在这个定义之下,我想“健康是生命中最大的财富”这个命题便毫无疑义。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破碎化的人格之所以经常会出现,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没有拥有让自己引以为傲的精神寄托和追求。这种精神的寄托往往又是我们安全感的来源和归处。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人的生命缺乏一个终极的目的,人心就没有一个稳固的安顿处,就会无所依托。人只有真正觉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来做什么?如何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才能精神饱满的张开手、迈开腿拥抱这个世界和拥有这个世界,而活出健康的生活。
 

碎片化时代相关文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万创散文网 » 碎片化时代(面对碎片化的时代,如何健康的生活?)